人类:动物之困

2022-06-18

人类:动物之困

新发现杂志
角标
06-05
1980年代,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起非常著名的事件: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化工厂恶意倾倒化学废品,导致阿勃卡湖里的短吻鳄丧失繁殖能力。从那时起,此类事件不断发生,动物不得不直面周围环境发生的剧变:化学污染、光或噪声污染、城市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干扰触及所有层面。一些物种因此灭绝,还有一些难以顺应环境剧变,最终形成某些“异常”行为……

摩天大厦:候鸟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根据鸟类学家估算,每年仅仅在美国,就有近10亿只鸟因为与楼宇的玻璃幕墙相撞而丧生。这已经成为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导致动物死亡的第二大人为原因。美国穆伦堡学院鸟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克莱姆(Daniel Klem)于2009年在纽约曼哈顿地区设立了73个观察点。通过对楼层数、玻璃幕墙面积等各项指标与鸟类死亡数量关联度的分析,克莱姆教授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对鸟类完全无威胁的建筑结构(鸟类遭受颅脑损伤后死亡率为50%)。“鸟类不善分辨玻璃幕墙,因此也不懂得躲避这些障碍。”唯一可以避免这些惨剧的方法,就是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减少树木对玻璃外墙的遮挡。夜间则要减少楼宇照明,以免迁徙中的候鸟将灯光错当成借以定位的月亮或星星。

浮冰融化:北极熊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镜头中这一幕发生在2011年7月:在位于北冰洋的俄罗斯新地岛上,一只北极熊攀登临海峭壁,企图去掏厚嘴崖海鸦(Uria lomvia)的窝。2010年4月,在加拿大哈德森湾附近也发现了一只有同样行为的北极熊。进行如此冒险的都是一些即将成年的北极熊。与经验丰富的成年同类相比,它们在冬天积累的脂肪相对较少,因此浮冰融化时,这些北极熊不得不留在陆地上,以致无法捕食海豹——它们原本的日常主食。于是海鸟蛋和雏鸟成了替代品,而且北极熊对这些食物的依赖性与日俱增。钻研北极熊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名誉研究员伊恩•斯特林(Ian Stirling)认为,北极熊的攀爬行为应引起警惕:“这种新兴的探险方式其实是饥饿诱发的,它不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而是绝望的表现。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对它们来说远远不够。”由于近年浮冰融化期开始得越来越早,而冻结期降临得越来越晚,因此北极熊的断食期越发延长。一些栖息地靠南的熊群因为食物匮乏,有可能会很快消亡。

沙漠公路:狐獴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即便是十分隐秘的人类活动,仍然会对野生动物群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两位瑞士学者的研究结论。他们对狐獴如何应对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中新出现的公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2013年2月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PLOS ONE)的研究成果指出,这种具有社会性利他行为的小型哺乳动物已经“掌握”穿过公路的方法。当它们接近一条公路的时候,群体间会重新排队:占主导地位的雌性会派出几个“侦察兵”先去穿越公路,自己则跟在它们后头通过。“为适应人类造成的新困境,狐獴采用了一种在穿越林间空地之类的障碍时进化出的‘现成’方式。”论文第一作者尼古拉•贝鲁尼(Nicolas Perony)指出。这位雌性领导者之所以寻求自我保护,或许是为了确保其族群的稳定性,因为整个族群的命运取决于它的领导。几内亚的黑猩猩族群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在公路边,黑猩猩们会根据群体内部的社会等级重整队列。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例子都凸显出野生动物面对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日益侵占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过度猎杀:花豹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在印度,惩罚性的猎杀也挡不住花豹对家畜的兴趣,在许多村镇,它们就如鸡棚中的狐狸一般不请自来。更严峻的是,2003—2013年,在印度北部的北阿坎德邦,花豹对人类的袭击有记录的已达560起,绝大部分是夜间袭击;在人口密度全国第二的西部省份马哈拉施特拉邦,有记录的袭击也达到240起。2008年11月到12月,一支科研团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架起摄像机,希望能以量化形式反映这类大型猫科动物所带来的威胁。根据他们2013年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的统计结果,花豹的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千米4.8头,换言之,在一片与北京市区面积(16410平方千米)相当的区域内可以有七百多头豹!不过,研究作者之一维迪雅•阿瑟瑞亚(Vidya Athreya)强调,“花豹杀人事件并不如我们所认为的这么频繁”,因为它们其实会本能地避免与人类直接接触,“它们已根据人类活动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白天多数潜伏,只在夜晚降临后才外出活动”——闯入民居,捕食猫狗或山羊。

光照污染:海龟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当新生小海龟孵化后从沙滩里爬出来,它们急切地想要投入大海的怀抱。于是它们向着地平线最亮的地方前进,因为对它们来说,那里就是大海;海滩的坡度、海浪以及其他视觉标记则充当辅助信号。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主要是游客剧增),海龟孵卵点的人工照明设备日益增多,这给小海龟回归大海的任务平添了困难。小海龟们开始晕头转向,它们在海滩上到处徘徊,很可能就此迷了路,也可能被踩死,或者被天敌猎食,又或者因为脱水而死亡。研究证明,不同物种对光波波长和照明性质(低压钠灯或水银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使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保护它们免受光污染之害。但是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发表在《海洋与淡水生物行为与生理学》( 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r and physiology)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其实这种敏感性还存在种内差异:美国佛罗里达蠵龟(又称红海龟)会躲避黄光,但澳大利亚蠵龟的行为正好相反,这种颜色的光能够吸引它们。

废弃烟蒂:雀类之困

人类:动物之困

某些鸟类在筑窝时会使用一些有杀菌、杀虫或杀真菌特性的植物,特别是烟草属植物。而在墨西哥的城市中,两种常见雀形目物种家麻雀和家朱雀找到了一种替代品:烟蒂。根据发表在2012年年末的《生物学报》(Biology Letters)上的有关成果,研究人员在这些雀类的窝中检测到了醋酸纤维素,这是香烟滤嘴的常见成分。之后,对鸟窝中寄生虫的分析显示,烟蒂比未吸过的过滤嘴更能有效驱退飞蛾与螨虫。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雀类很可能已经学会利用这些新资源来抵御寄生虫。但还需证明它们有意收集了这些烟蒂,以及它们从中获得的益处是否大于烟蒂中有害残余对它们健康的危害……


阅读3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